微博展示

 

故居新闻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故居新闻

洵然乐道 山水间:傅洵山水画展

 
 
傅洵画风被业内评为“可承、可依、可靠,笔墨骨力内敛,颜色淡雅空灵。看似漫不经心,却又无一笔无用。”而他却说“有人喜欢是最大的褒奖。”
 
 
照片摄于1971年,坐者为恩师吴镜汀先生,手里捧着一方纪晓岚用过的砚台。谁承想几十年后,傅洵会有幸在其故居办展,冥冥中也是一种缘分。
 
 
傅洵家里保存着许多老照片,记录着京派画坛前辈们的生活点滴。
 
 
傅洵现在的创作以扇面和首卷为主。业内用“一尺扇面三尺画”来形容扇面难画。而傅洵却以扇面为趣,一尺扇面画出大气象。
 
 
傅洵床头堆满书籍。他认为画必须是文人画,就是画画的人要看书,有文化的人,才能画好画。
 
 
在纪晓岚故居举办的山水画展汇集傅洵近10年力作60幅。
 
9月初,一个仅有60幅扇面、规模并不大的山水画展把素来清雅的纪晓岚故居搅闹得热闹非凡,使故居本就不大的展览空间更加局促,100多位高朋胜友云集于此,前来参加《傅洵山水画展》开幕式。来宾们既为傅洵先生师承传统的山水画技法啧啧称赞,许多人心底里更为画家朴实谦逊的为人而折服。
 
1946年生于北京的傅洵,原为满族富察(亦做傅察)氏,镶黄旗。父亲是京戏票友,又喜欢书画。辛亥革命后,居住京城的旗人家庭开始没落。傅洵家从鼓楼附近搬至南城。傅洵记得小时候,生活比较简单,没有太多的娱乐。住家旁边有一所小庙,住着两个人以售卖化石工艺品为生。那时傅洵和祖母一起生活,颇多宠爱。可以跟祖母要钱,买些化石,回家来在水泥地上画画,成为生活一大乐趣。
 
13岁时父亲去世。15岁那年,祖母的一个亲戚,看傅洵喜欢画画就写了一个字条,介绍傅洵去找近现代画坛杰出画家溥雪斋。傅洵清楚记得,当时自己穿了一件父亲的破棉袄,夹着一卷自己画的画,和那张推荐自己的字条就扣响了当时已经61岁的师傅溥雪斋家的大门,由此走上了他的绘画道路。
 
之后,傅洵又陆续结识了秦仲文、吴镜汀等画家。
 
从1962年到1972年,也就是吴镜汀人生的最后10年,生活窘迫,时常围绕在身边的只有傅洵、刘牧、生存义等几个学生,在学习前辈绘画技法的同时,使傅洵念念不忘更是师傅做人的点点滴滴。而正是这些,造就了傅洵今天低调谦逊、耿介率直的行事为人风格。
 
在与师傅的接触中,有几件事是傅洵念念不忘的。一件事是,师傅晚年正处困难时期,大米对于北京家庭十分难得。当时北京画院在昌平南口有一农场,画家们都要按规定去参加劳动。吴镜汀先生当时年事已高,就没安排参加劳动。又一次,傅洵替吴镜汀先生去领工资和农场分配给画家的20斤大米。当傅洵向师傅说有大米时,吴镜汀先生说,工资可以送家来,大米不要,因为没去劳动,所以大米不能要。
 
如今傅洵也有了自己的学生,他同样用自己沉静内敛、朴实谦逊的为人之道,影响着学生。
 
《傅洵山水画展》开幕当日正值纪晓岚故居恢复建馆15周年、晋阳饭庄迁京55周年纪念的日子,作为这个特殊日子的特邀展,纪晓岚故居纪念馆馆长李新永说:“纪晓岚故居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意义,对于邀请画家办展是有选择的。之所以请傅洵先生来办展,也是看中他的德和艺。”
 
如今,年近七旬的傅洵每日依然笔耕不辍,快乐地生活在“青山绿水、松涛林海”之中。 
 
来源:北京晚报
 
 
“阅微草堂”即纪晓岚给自己书房的命名;
纪晓岚故居,云集文化、艺术之地;
更多文化、艺术内容敬请关注纪晓岚故居官方网站:www.jxl.org.cn 查看详情。
 
阅微草堂 微言终日阅
 
如果您希望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可搜索本平台唯一微信号:yueweicaotangshy,或扫描“阅微草堂书画院”二维码。
 
 
 

纪晓岚故居 版权所有 电话 :(8610)68870866 电子邮件:admin@jxl.org.cn

京ICP备14016423号-1